2)第一百三十四章 归乡闲话_大明之风起青苹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再沿长江西去,直取巴蜀。

  杨文岳的路途虽远,但因为皆是水路,不仅速度快,而且相对来说也要舒适的多,所以说水道在古代便是高速公路了。

  隋炀帝虽然苛民严重,但开凿京杭大运河的功绩却是不容磨灭的,有了京杭运河,北方和南方的联系便更加密切了,对于后世的百姓也确实得了方便。

  相比于杨文岳坐船的优哉游哉,卢飏几个便难受多了,骑马太晒,坐马车太颠簸,走路则太累,不过综合考量之后,三人还是决定坐马车。

  当然卢飏也带了自己的马,坐车坐累了,还可以骑马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孙传庭出身军户,自然会骑马,但吴国祯便不行了,他家虽然富裕,但吴国祯此人生性慵懒,这么多年也没有学会骑马,便只能坐马车。

  三人边走边聊,一路上,卢飏给孙传庭讲了不少自己关于朝廷大政的一些看法,听得孙传庭和吴国祯连连惊奇。

  卢飏知道社会治理的各种模式,也清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所要适应的制度。

  特别是卢飏将后世的经济学、财政学原理搬出来忽悠两人后,两人听了之后对明朝的财政和经济便有了新的认识。

  吴国祯听了卢飏说的要重视工商的理论之后,顿时大觉遇到了知己。

  虽然晚明时期工商业已经有了初步繁荣的景象,商人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士人家庭基本都经商,互相交往也不忌讳谈论商业。

  这在卢飏看来是个好的苗头,但在吴国祯看来,商人的地位比之士大夫还是不够,特别是一些家中没有出举人进士的商贾,面对官员之时,底气还是不足。

  卢飏提出朝廷要保护商人的合法财产,当然商人也应该为朝廷缴纳税赋,而朝廷再用商人缴纳的赋税来发展公共事业,特别是要发挥赋税“劫富济贫”的平衡作用,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让百姓有更多的闲钱来购买商人的商品,商人便也多了收入,然后再多缴税,如此便形成一个合理的闭环。

  这是吴国祯和孙传庭第一次听到有人从如此角度来阐述朝廷、商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第一次有人提出朝廷赋税需要“劫富济贫”的观点。

  而且这个观点不仅新奇,关键还非常有道理。

  特别是卢飏举了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例子,说朝廷如果不能为普通百姓提供基本的温饱,朝廷的制度发挥不了财富的二次分配,导致穷者俞穷、富者愈富,那身无分文的百姓也不惮于直接掀桌子了。

  晚明时期的文人都喜欢批评朝政,卢飏对于大明财政赋税制度的看法,也并没有让吴国祯和孙传庭二人觉得不妥。

  一路聊一路走,五天的功夫,三人便就大明财政赋税制度的改革有了一个初步的看法,当然这个看法主要是卢飏提供的,吴国祯和孙传庭只

  请收藏:https://m.yunha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