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三十四章 归乡闲话_大明之风起青苹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提供了一些明朝此时的实际情况。

  在卢飏看来,晚明农民生活困苦,朝廷要对农民适当减税,至于减免税赋的尺度基本与农民投献举人士绅所要缴纳的挂靠费相当,便可以解决投献之风。

  虽然对农民征税的税率降低了,但征税的税基广了,对于朝廷来说损失也不大。

  此外还要改革朝廷的征税方式,将实物征缴方式统一为缴纳银钱,降低征税成本,当然在这之前,还需要改变大明的货币体系。

  按照卢飏的想法,大明可以实行银本位制度,由朝廷统一铸造固定面值的银币和相关辅币,并保证其币值稳定,然后让百姓统一用银币缴税,甚至劳役也可以折银。

  当然,卢飏改革大明财政赋税制度的最重要一环则在于改革商税。

  取消各地水道陆路和城门的钞关税,改为对固定营业场所征税,流动的小商小贩则免于征税。

  卢飏列举了对固定营业场所征税的好处,税基稳定,且便于征收,当然税率也要相应提高。

  “那依照少卿之意,那大商户岂不是成了纳税的主力。”

  吴国祯家里便是大商贾,所以对于卢飏的观点有些不认同。

  “商贾缴税与农民不同,商贾缴税的银钱来自于购买货物的百姓,商贾缴纳的税率高,便会将其加到货物的售价中,所以对商贾征税,其实还是对百姓征税。”

  流转税的概念也不难理解,卢飏稍微已解释,吴国祯和孙传庭二人便知道了。

  “若是按照这套征税机制,百姓看似直接缴纳的赋税少了,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他们在缴税,比如买醋的商贾今年多缴了十两银子的税,那这十两银子其实不是商贾出的,而是买醋的百姓出的,但是百姓却不知道而已。”

  “而且,百姓因为直接缴纳的赋税少了,手里的余钱便多了,买东西的欲望便也大了,其实最后还是商贾收益。”

  对于卢飏这种经济循环的观点,经过一路上的不断熏陶,吴国祯和孙传庭也理解了许多。

  “财富需要在大明的每个百姓身上流动起来,要形成循环,不能单线流动,要循环流动,如同水一般,而朝廷便是那水车,对于流动不畅的地方,加以干预,这才是朝廷财政赋税制度应该起到的作用。”

  卢飏对于财政赋税制度的理解让吴国祯和孙传庭大为赞叹,他们平常也聚会讨论针砭朝廷时弊,但却鲜有如卢飏研究这般透彻的。

  等到了居庸关,卢飏便与两人告别,在这里,卢飏要往北去,而吴国祯和孙传庭则还要往西。

  不过因为三人谈的太过于投机,吴国祯和孙传庭决定先跟卢飏去延庆待几日,然后再回山西。

  卢飏本想着出了居庸关,便纵马驰骋,这样一个白日便可到延庆了,可没成想吴国祯和孙传庭两人又跟来了。

  不过有朋自远方

  请收藏:https://m.yunha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