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4 为什么感觉学到的招式,有什么地方怪怪的呢?(求订阅)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00-600纳米之间,但是您EES工作中开发的3D-PDI材料的光吸收范围在600-800纳米之间,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待魏兴思将PPT切换到对应地方的时候,对方拍了拍脑门,说道:“噢,我看错了,那没事了,不好意思啊。”

  得,是个马大哈。

  最后一个问题,是卢长军带来的学生问的:“您的PCE11体系均用到了热涂法的方法,请问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魏兴思连着讲了四十多分钟,也有些累了,而且具体的实验操作也不是他所擅长的,便朝许秋摆手示意,说道:“这个问题就由我的学生许秋帮忙回答,他是这个系列工作的主要作者。”

  召唤来的有些突然,不过许秋没有怯场,直接站了起来,然后看着周围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在了他的身上,有老师有学生,还是不由的感到一丝丝紧张。

  于是,他在心中默念“这就是组会,这就是组会”,又深呼吸了两次,平复了心情,沉声说道:“我……”一开口,许秋发现自己真的当成了在开组会,直接说了中文。

  反应过来后,许秋迅速将语言切换到英文:“Sorry,wefirstly……”。译文:“我们最开始使用的是将基片和有效层溶液同时加热,然后快速旋涂的方法,制备有效层薄膜,这个方法因为受热不均匀,会在中央形成一个圆,之后我们采用了可加热式的匀胶机……”

  许秋代为回答这个问题后,魏兴思的汇报圆满结束。

  其实,许秋很想看到港大的严虎听了这场报告会后的反应,

  严虎也就是之前做PCE11体系和许秋撞车的课题组,可惜今天对方并没有来,不知道是因为港城离津城太远的缘故,还是龚远江没有邀请他,又或者是不愿意见到魏兴思。

  之后,徐正宏、卢长军和郑笑依次汇报。

  徐正宏讲了讲他们基于饶丹宁A单元的ADA体系非富勒烯受体的发展史,他们组发表的文章非常多,其中不乏《自然》大子刊,当初他们最早提ADA概念的时候,就发了一篇《自然·光学》,现在IDTBR体系又是一篇《自然·材料》,此外还有杂七杂八的JACS、AM、EES、Angew等文章。

  因为他们也是做ADA体系的,而且和许秋做的很相近,所以这场汇报给他带来了不少灵感,他直接在实验记录本上开启了狂草(三声)模式。

  看的旁边的莫文琳都呆了:“许秋,你这在我的实验记录本上写的都是些啥。”

  许秋的字本来写的就一般,再加上高考过后,进入大学,除了做作业,应付考试,偶尔填填表外,基本不会写字,都是用键盘打字,这就导致字写的连笔起来,其他人根本看不懂。

  欣赏了一番自己的字迹,许秋随口吐槽:“这样看来,我很有当医生的潜质嘛……”

  卢长军讲的是他们组开发的,基于DPP受体单元的聚合物给体材料的进展,类似于PCE10、PCE11,DPP体系也是窄带隙的材料,其中DPP2T的结构,光电转换效率也能上10%,但是这类材料和非富勒烯受体体系结合,效果不好,因此许秋就没太过关注。

  最后的郑笑是做PDI的,主要介绍了PDI的寡聚物,包括创下前前世界纪录的PDI四聚体,和许秋目前研究的体系偏差较大,他也没太过关注。

  今天与会人员提问的热情比较高,基本十五分钟的提问时间都问满了。

  而且,提的问题大多都比较正常,没有太过夸张的,或者故意刁难的。

  毕竟除了Bazan外,其他人都是龚远江请来的国内同行,圈子就这么小,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国内都还是比较好面子的。

  就像上午鲍原友的工作,被别人看出来有所疏漏,那人也只是摇摇头提了一句:“你这个结论我不能完全同意。”,没有抓着一个点不放,死命攻击。

  PS:万更结束,当前月票850+,欠更2W7,已还1W3+。

  请收藏:https://m.yunha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