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3 果然脸皮太薄了,还是得多加锻炼啊(求订阅)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位报告者是龚远江本人,他玩笑般的说道:“我的话,大家应该都知道,就不自我介绍了,我们直接开始吧。”

  他汇报的内容是近期他们组在AEM上发的一篇综述文章,关于有机光伏领域小分子给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像这种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的课题组,如果发表对应领域综述的话,引用的全部都是自己的文章,然后组里文章的被引频次就会刷刷的往上涨。

  第三位报告者是臧超军,他汇报了一类基于BDT给体单元和TPD受体单元结合的共轭聚合物给体材料。

  臧超军和卢长军两位“长江”合作多年,在有机光伏领域的主要方向是聚合物给体材料,开发了大量聚合物给体材料,像许秋用到的宽带隙FTAZ、PBDB-T材料就是他们的工作。不过,因为这些材料和富勒烯衍生物体系不匹配,效率并不高,所以没有被广泛应用。

  龚远江和臧超军的英语口语都不错,许秋听不出什么口音来,就跟听英语听力差不多。

  他们这些报告上的工作,许秋基本上都看过对应的文献,毕竟这些大组能拿出手讲的工作,大多数都发表到了比较不错的期刊上。

  当然,也有一些许秋没见过的工作,可能是他们故意透露出来的,也可能是因为种种原因发在了SCI三四区、中文核心期刊上,或者是魏老师统计文献的时候给漏掉了。

  许秋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大会,实际体验下来,和自己看文献的时候感受不同,听原作者讲的话,会更加直观一些,可以理解他们做对应工作的心路历程,比如为什么会进行某一步优化,为什么选择某个结构等等。

  果然,学术交流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单单可以公费旅游,也确实能够提升见识。

  上午的最后一位汇报者是鲍原友,“杰青”,教授,他的学术成果总体来看还行。

  最近三年里,他们组在有机光伏领域发表了一篇AM、一篇JACS,还有几篇JMCA、CM之类的工作。

  唯一的问题,就是鲍原友英文讲的实在是不太利索,磕磕巴巴的,还有些Chinglish(中式英语)的意味:“Wehavede……developedanew,newmaterialnamedas……(我们开……发了一个新,新的材料,名为……)”

  许秋在下面听着都有些着急,恨不得上去帮他捋一捋舌头,替他做报告……

  会场里的人倒是都很安静,没有人捣乱或是在会场上发出嘘声之类的。

  因为众人都知道,语言方面一旦养成了习惯,就很难改过来。

  像一些人就是n、l不分,前后鼻音不分,韩嘉莹就会把PY的“朋友”嗦成是“盆友”。

  就连Bazan这样土生土长的漂亮国人,发音都

  请收藏:https://m.yunha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