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五十一章 边界生活(下)_时空过客4251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块很小的旱田,光靠这块地皮上的粮食,肯定没办法养活他们一家六口人,所以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给乡里的地主当佃户,也就是半自耕农。

  前面也提到过,因为此地位于两省边界,地处偏僻,所以来自军阀政府的剥削反倒要少一些,加上凝岗一带水热还算充沛,若是平常年景勉强还能混口饱饭吃。

  至于水旱荒年,那就得看老天赏不赏脸了,刘老三的父母和他唯一的一个弟弟,就是在前些年的一场水灾中丧生的。

  对于那次水灾,刘老三记得很清楚,当时为了活下来,他不得不亲手掐死了自己刚出生的一个孩子,后来又病死了一个儿子。

  不过相较于其他农民而言,他又算幸运的,至少他还有妻子,剩下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也顺利长大了,加上最近几年收成还算不错,日子倒也过得下去。

  只是收成好了,物价也跟着年年看涨。毕竟边界的物资匮乏,盐铁布油这些生活必需品很大一部分都需要外来商贩输入,多年的混战之下国内各地的工商业活动都收到了极大地影响,波动同样也被带到了这片封闭的山沟里。

  刘老三不知道这里面的弯弯道道,他只知道家里总是紧巴巴的,钱越来越不经花,粮食越来越不够吃,年底的时候算一算账,大抵又亏了些。

  不过情况从红军来了之后就彻底扭转了,刘老三一家两个劳力一共分了到了五亩,抽肥补瘦之后,还有一亩多的水浇地。两夫妻分了田,恨不得天天睡在自家的地里,那种欣喜自然不用多说。

  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壮劳力,所以不管是红军还是赤卫队征兵,刘老三都没敢报名,他能够以一己之力维持住这个家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小心谨慎。

  作为底层人民,他虽然不清楚道理,但他朦胧之间还是相信一点,看不懂的事情就不要随便掺和,这也算是他的生存之道吧。

  后来乡里办了个供销社,每隔些时日还会有队伍拉着大车过来做些买卖,物价要比以往圩场(乡下的集市)里的要优惠不少,所以大家对现在的日子都非常满意,时间久了之后,政府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了。

  这次的工程,乡里也只是开出了管饭的条件,计满工分之后可以领到相应量的盐巴,和平时打零工的收入差不多。不过一方面此时正是农闲时分,闲下的农民基本找不到什么事做,另一方面大伙也清楚水利建设对他们的重要性,毕竟新增的水浇地肯定是会分到他们身上的,不干才是傻子。

  嘴上的抱怨虽然还有,但刘老三手上的活可一点没停下,现在日头烈着呢,抓紧时间干完活,还能到凉棚里喝口盐开水,那可是盐哩,喝到就是赚到咯。

  “三哥,你家小子可没得你那女娃厉害哦,听说她要被乡里选去上学了,乖乖,我们村要出个女状元咯~哈哈”许是厌烦了刘老三不停的叨叨,旁边同村的也开口了,看似夸奖,实际就是开他的玩笑。

  女娃娃学得再好怎么样,还不是得嫁出去。这是此时大部分农民的想法,刘老三和他的同乡自然也例外,所以一听这话,刘老三那本就黝黑的脸瞬间又黑了三分。

  “你懂个啥,好歹我家翠儿去了学校还能管饭,一年能省不少口粮哩。”暗地里虽然也抱怨过自己三个儿子不争气,女儿学出来了反倒让人看笑话,可在旁人面前,刘老三再心虚嘴巴上也不肯放松。

  不过这确实符合大伙朴素的想法,能省一口是一口,所以听了这话,其他人也没说什么了,不少还投来了羡慕的眼光。

  看到自己占了上风,刘老三的脸上重新泛起了笑容,沉重的扁担虽然压弯了他的身躯,但他还是尽力挺了挺身子,再朝远处望去,水塘的雏形已经出现了,那是他的希望。

  “真好啊,这日子。”没有来地感叹了一句,这位农民好像重新补足了能量,迈着大步继续走了下去。

  请收藏:https://m.yunha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