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十章 农业水利_覆明从海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想吃饱饭,这第一步便是大力发展农业,只有将农业发展起来了,才能有吃饱饭这回事,否则都是纸上谈兵。

  天刚微微亮,李祥宝站在岛北巡检衙门大门前,面前是整个澎湖岛集结过来的民兵队伍,这些民兵在祁义方的教导下已经初步具有了军人的模样,最起码阵列已经站的像模像样了,不再是原来那样自由散漫。

  不过此时他们过来并不是来训练的,而是人人手拿锄头铁镐簸箕等,准备了一个月的水利工程从今天起终于要开始动工了,他们便是集结而来修水渠的。

  今天是第一天,所以所有人都过来,一是点名,二是具体安排工作,怎么倒班,说好了是各抽半天,便不能食言。

  还好澎湖不大,按照楼家给的工期,大概三个月左右就能简单成型,蓄水池的话,岛南岛北各自规划了一个,岛北的就在巡检衙门背后,岛南就在楼家以北,到时水渠将会连接岛南岛北两个蓄水池,连贯澎湖岛南北,之后取水渠大概中点位置,近乎垂直,从岛西金龟半岛一直延伸到岛东王家村黄家村的位置,和水源相连。

  这样下雨的时候便可以在南湖和北湖两个蓄水池蓄水,平时有水源保证水源,一直到新规划的金龟半岛位置的城区,都能保证有水源。

  基本上就是做到了全岛覆盖。

  澎湖列岛海拔低,常年大风不断,日常风力就有六七级那么大,土壤为红褐色土,因为是火山岛,土层浅肥力低,农作物产量很低,且能耕种的地方很少,因此不适宜种植水稻。

  但这时李祥宝并没有在岛上发现红薯和马铃薯这两样明末传入中国的宝贝,这两样可是在之后的康乾时代拯救了大半个中国的宝贝。

  最重要的是这两样不挑地方,哪里都能种,而且台湾福建等地是最初引进的地方,气候十分适宜。

  那位最初引进红薯的人便是一位叫陈振龙的大明海商,从吕宋西班牙人眼皮子底下秘密带回来的。而陈振龙便是福州人,可以说福州是红薯的在中国的落地之乡。

  因此在从福州回来的时候,他托猴子买了一些红薯和马铃薯的藤、块茎,准备在澎湖开辟试验田大规模种植。而水稻等则直接全部改种马铃薯或者红薯,又或者种西瓜,大米则直接从大陆买或者越南进口。

  楼仁鼐和张敦在衙门前站着,人到齐后,李祥宝向旗手示意了一下,旗手立即打了个禁言的旗语。

  民兵们看到旗语,瞬间安静下来。

  在张敦和李祥宝面前有八百多人,是整个澎湖岛上所有的青壮男丁,所有六十岁以下十三岁以上的男丁几乎全到了。此时编做两个营,十个小旗,七十个鸳鸯队,一共八百四十人,并非是严格按照现有明朝营兵编制。

  “南营北营各自负责南北湖蓄水池的挖掘,水渠

  请收藏:https://m.yunha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