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8【基建狂魔】_民国之文豪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做重庆市参议长。康心如虽不是祖籍四川,却在四川出生长大,而且在四川经商多年,他做议长依旧被本地人各种排斥。

  汪云松咱们前面提过,邓公的恩师,在川渝一带威望极高。现在既然是汪云松主动退位,有他的支持,其他议员自然要给几分面子。

  把事情说定,李宏锟就笑呵呵地说:“周先生,现在我可以问政了吗?老实说,我这个重庆市长当了三月有余,到目前都还不知道该怎么治理地方。”

  “李市长这是在考教我吧?”周赫煊问。

  “哈哈,考教不敢当,只是问政于贤而已。”李宏锟笑道。

  周赫煊道:“你的幕僚们怎么说?”

  李宏锟直摇头:“都让我萧规曹随,效法潘文华。我的想法呢,就是想整出些心意来。”

  潘文华这位重庆首任市长,可以说是政绩斐然,几年时间就把重庆市区面积扩大一倍,而且还新建、扩建了几座码头,修筑了市区内的三条主干线。此人虽然出身于军旅,却是个基建狂魔,一言不合就带领军队修路,如今被调去成都那边当军长,闲得没事干又带着军队在成都修路。反正他走到哪里,就带军队修路修到哪里。

  周赫煊笑着说:“如果李市长能够萧规曹随,认真贯彻潘市长的施政路线,就已经是重庆百姓之福了。”

  李宏锟显然对这个答案有些失望,但凡心里有些追求的官员,都不愿背上萧规曹随的“美名”。政绩做出来了是前任的,事情搞砸了只能自己背,哪个当官的愿做活雷锋啊?

  李宏锟忍不住问:“周先生能帮我分析一下,重庆该怎么发展吗?”

  周赫煊反问道:“重庆的优势是什么?劣势又是什么?”

  李宏锟说:“重庆为出川之咽喉,水路运输便利,航运发达,这是优势。重庆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农业欠佳,这是劣势。”

  “那不就行了,修路修码头啊!”周赫煊笑道。

  李宏锟郁闷地说:“不还是潘文华那套?”

  周赫煊出主意道:“潘市长已经把底子打下了,不仅修筑了多处道路和码头,还厘清了重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你想要再进一步发展,那可以继续降低商税,吸引更多的商人来重庆办厂经商。嗯,这叫招商引资,划下一块地盘做工业区,但凡在里面设厂的,前两三年可以免税或减税,想必可以吸引许多外地资本家。”

  “这也行?”李宏锟眼睛亮起来。

  “当然行的,”周赫煊笑道,“你可以在《申报》打广告,就说要打造工业重庆,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到此办厂。第一年直接退税50%以上,第二年退税30%,还进行各种行政照顾,肯定有很多资本家愿意来。只需几年时间,工厂变多了,政府税收也多了,老百姓的就业机会也多了,大家的腰包都能鼓起来。”

  李宏锟琢磨道:“似乎有些道理。”

  周赫煊又说:“前提是要把交通搞好,多修路,多建码头,重庆这地方的路太难走了。”

  李宏锟猛拍大腿道:“回头我就让人修路,至少要把两路口到李子坝的公路修好,免得周先生进城还需要坐船!”

  李宏锟是个很有闯劲的人,而且爱国识大体,否则周赫煊也不用说这些话。

  旁边坐着的重庆警备司令李根固,突然拍胸脯道:“李市长想要修路,怎么也要算我一份,我马上调两万军队当修路工!”

  得,现在更好办了。

  可能是自古蜀道太难走,四川人对修路非常积极,身体里都流淌着基建狂魔的血液。

  当年辛亥革命能够成功,就多亏了四川“保路运动”吸引火力,把清政府的视线全转移到四川去了。

  请收藏:https://m.yunha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