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二十八章 面圣(一)_大明之风起青苹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见几人不解,卢飏随后解释道。

  “老师,这书坊书本的定价也是有章程的,咱虽然不图赚钱,但也不能将价格压得太低,短时间来看,确实是买书的收益,但长久来看,却不利于书本行业的发展。”

  刘宗周闻言一头雾水,心道:书本降价了不是好事吗,怎么久了却成了坏事了。

  一旁的张正阳和范景逸也都没有经过商,对于卢飏这看似奇葩的论调也是不明白。

  卢飏见几人还不明白,便给他们普及一下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不知各位老师留心过没有,目前咱京城书本售卖的价格基本都差不多,即使印刷质量不同,但相差也就几文钱的事,同样的一本书城南和城北的价格是没有超过十文钱的,诸位老师可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刘祭酒几人自然不知道这其中的关窍,卢飏便接着说下去。

  “道理很简单,你买贵了,士子们不会来你这里买,你卖便宜了,那自家盈利就少了,所以根据印刷成本和士子们的可接受程度,这书本的价格,便是这样博弈来的。”

  卢飏尽量说的简单,但张正阳却依然没听懂。

  “那我就不想挣钱,把书本的价格定的低低的,也没人管我啊,为嘛还会对书本行业有影响呢。”

  张正阳这个问题算是问到点子上了,卢飏闻言接着道。

  “咱不为挣钱,可以将书价定的很低,于是京城士子都来咱这里买书,甚至京畿周边的士子也会来,其他书店便每人去了,撑不下去,他们自然就关门了。”

  这句话很好理解,竞争不过自然要关门了呗,这也没啥好说的。

  “但是,诸位老师想过没有,就靠咱这印刷社,能供应京师所有士子的需求吗?”

  京师作为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而且又是大明的政治中心士子又多,再加上京城的各级官吏,喜好看书写字的应该不下十万。

  按每人每年五本书计算,这京师每年书籍的市场差不多便有五十万。

  此时不是后世,电子机器印刷,一夜之间便能印刷几十万份报纸。

  这时代的书本都是活字和雕版印刷,都是需要刻版的,即使国子监印刷社再发展壮大,也没法独自吃下这京师的印刷市场。

  刘宗周几人虽然不懂经商,但是算学还好,粗略估算一下,便知道单凭国子监一己之力想要给全京城的士子供应书籍那是不可能的。

  “少卿的意思是,咱们若是压价,短期内会把京师的其他书商挤垮,但是咱们又不能满足京城士子购买书本的需要,所以反而耽误了京城士子买书?”

  卢飏闻言,心中松了一口气,心道,可算是明白了。

  这几人没有受过市场经济的洗礼,能明白有效竞争的好处也不容易。

  “老师说的极是,而且若京城只有咱国子监一家印书,那咱家印书肯定有咱

  请收藏:https://m.yunha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