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章 绍治,还是嘉靖_我是王富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厚熜不觉得自己的要求有什么过分,事实上也的确不过分,一朝天子一朝臣,他都当了皇帝,安排几个心腹,信得过的人,还不是情理之中吗!

  说来有趣,对面的杨廷和竟然知道朱厚熜的心思,还顺着他的话说。

  “陛下,老臣听闻江西按察使,袁宗皋千里迢迢,北上辅佐陛下。他又是陛下的师父,担任王府长史多年,劳苦功高,老臣以为,陛下首先要任命的就是他,对吧?”

  朱厚熜点头,其实他想说另有其人,可凡事长幼有序,袁老师也的确辛苦,该给他争取个好位置。

  想到这里,朱厚熜眼睛冒光,认真问道:“那袁先生能担任什么职位?”

  杨廷和毫不思索道:“陛下,袁宗皋是三品按察使,以老臣之见,先平调礼部,担任侍郎,等过些时候,再提升官职,如此一来,也省去了超擢的非议,足以让官员心服口服。”

  什么叫首辅!

  这就是!

  哪怕朱厚熜对官制了解不多,可他也清楚,礼部侍郎虽然权力不大,但是往上一步,就是储相,或者入吏部,执掌铨选,而且还有一些情况下,礼部侍郎是可以直接加大学士衔,入阁拜相的。

  至于按察使,虽然也是三品,但按察使上面,还有左右布政使,而布政使上面还有个巡抚。

  按照目前大明朝的习惯,一些巡抚是由正四品的佥都御史担任的。

  布政使,佥都御史,再到礼部侍郎……这中间的差别,简直不可以道理计,多少人穷尽一辈子的心血,也根本触碰不到。

  而杨廷和呢,他怎么形容的?

  平调!

  平调而已!

  十三省的按察使听到这俩字,能哭成一片!

  他们多想也平调一次啊!

  不过杨廷和却自有道理。

  当年他也不过是寻常翰林罢了,之所以能一跃入阁,成为大学士,和太子之师的身份离不开。

  其实现在大明的官场已经和国初很不相同了。

  朱元璋废掉中书省之后,权分内外,在京是六部尚书,在外是十三个布政使司,因此侍郎外放布政使,而布政使内调担任尚书。

  这时期京官和外官的界限还不明显,所以才会有按察使和侍郎同品级的安排。

  等到内阁发展壮大,逐渐拥有了宰相之权,地方的三司也不断弱化,权力落到了巡抚手里,越发呈现出以小制大的局面。

  可一个大学士,才仅仅是五品而已,凭什么成为文官的老大呢?

  那些尚书服气吗?

  尤其是吏部天官,能听首辅的话吗?

  所以在这时候,就出现了弥补的办法。

  以杨廷和为例,他入翰林院之后,参与修订了《明会典》和《宪宗实录》,书成之后,朱佑樘看中了他的才华,让他担任皇太子朱厚照的讲师。

  等朱厚照登基之后,身为帝师的杨廷和迅速入阁,成为和刘瑾分庭抗礼的实权人物。

  

  请收藏:https://m.yunha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