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长安我来了_文物贩子在唐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观十六年。

  卢鸿坐在马车上,看着车窗外依然灿烂的春光,心中一片宁静。

  这几年来,他几乎把所在的精力都放在了《归藏》和《周易》上。不断地排演,不断地推算。随着时间流转,他似乎已经摸到了解开易经奥秘的大门。但这临门一脚总是无法找到触动的灵机。

  今年年关才过,卢鸿忽然收到了孔颖达的信件。信件中言到,朝庭新旨,要他重新组织,审定《五经正义》。由于孔颖达年事渐高,精力不足,希望卢鸿能够进京,以助手的身份,助自己一臂之力。

  卢鸿得信后,便与卢祖安商议。近些时来,书院及观岚阁,已经渐渐步入正轨。卢家众长老在与卢鸿共同处理相关事务时,也已经逐渐理解了卢鸿的思路和工作方式,而卢家这几年在科举中的表现,可说是成绩菲然,实实在在地给诸大世家,上了一堂课。

  除了在玄坛经会以及范阳经辩时,着重培养卢家后进人才外,卢鸿还特地从辩论能力、诗词格律以及宣传包装等方面,编了一套名为《学解》地内部教材。这套教材被卢家视为绝对机密,根本不可能以任何形式公诸于世,只有族长和家族中负责相关事务和几位老长老才有缘得见。近几年来,卢家青年才俊名声雀起,人才济济,不能不说卢家的人才培养思路的确发挥了非常巨大地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卢鸿才有可能抽出身来,往长安一行。

  这几年来,他也一直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之路。反复思索后,他也认识,自己确实需要沉寂一段时间。一来是自己沉淀的需要,给自己一些积累的时间和空间。二来。他也需要大唐的文化建设达到一定程度,为自己地发展预备出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

  这次孔颖达的来信,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当然,卢鸿也觉得自己的学识似乎到了一个瓶颈,也需要一定的游学经历,增进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

  一路上,卢鸿游山玩水。完全把学业经义抛在了九霄云外。隋末唐初,虽然多经战火,但文物古迹,仍然多有存留。此时大唐建国已有二十余年,各地胜迹渐渐恢复。卢鸿一路游玩,题咏留词,甚是快意。

  当马车终于行近安,到得灞桥桥头时,马车停了下来。卢鸿自下了马车,慢慢地行至桥头。轻拍桥栏,心中无限感慨。

  此时正值早春时节,灞桥两岸,春风轻拂,杨柳依依。桥侧长亭之上,游子行人。举酒尽觞,临别做赋,一切都如一张沉睡在卢鸿头脑中千年地画卷,忽然生动鲜活地复现在了卢鸿眼前。

  灞桥折柳,春日送别。穿越千年活色生香地真实画面,映入卢鸿眼帘时,实实让他有庄生梦蝶之叹。虽然在他的印象中,前世记忆总是如同一场梦境。今生已经看惯的风

  请收藏:https://m.yunha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