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3章 院试开始_红楼之公子无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贾琮回忆那位扒灰圣人朱熹的集注:“听讼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则无讼矣……”

  四书要熟,朱扒灰的集注也要熟。

  略略酝酿,喝水、吃早点,悠哉悠哉的贾琮早已想出一篇逻辑通顺的文章来。院试严格,刘东升这种轻易不出差错的人,是不会进来观看,留意哪个考生的,以免予人口舌。

  说是双案首,其实考棚中也有考了好几年的童生,恰巧距离贾琮不远的一位哥们,便是前年的双案首,涿州才子张茂才。院试淘汰率太高,茂才兄考了两次都被刷下来,于是头悬梁、锥刺股、荧光映雪,苦读两年,这回茂才兄信心十足!

  张茂才目光挑衅地看过来,仿佛在说:“院试案首,是我张某人的!别跟我抢!”

  然而在贾琮眼里,似乎见到了《水浒传》的几位壮汉,手提大刀:你要吃刀板面还是混沌面?

  贾琮哑然失笑:“涿州张茂才?刚才排队,还在背朱熹集注的,不就有这位仁兄吗?”

  科场无情,竞争无情,唯有大浪淘沙,才能淘出黄金珍珠,京县双骄祁佳、顾贞在府试就败北,贾宝玉也败于府试。在考场中,除自己外,其他人都是对手,考了两辈子的应试,贾琮不止有强大的自信心,还有强硬的心理素质、应试思维!

  这道院试题目,说难也不难,前人就已写过,有的考生背下来,就照搬照抄。如果学政不知道前人的某篇文章,是有蒙混过关的希望的,但刘东升这种连《笑林广记》也要看完的学政,不容易蒙骗……

  其实三道童子试,虽然没乡会殿那般严格,但是对于时运不济的人,也许一辈子也过不去。明朝便有一个考生过不了童子试,索性捐了监生,直接参加乡试,从此屡战屡胜,平步青云……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旧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念着诗人食指励志的诗作,贾琮下笔如有神:“观圣人之治讼,有存乎听之先者焉!”

  “夫听讼则讼不能无,无讼则讼不待听,子之言之治讼深可味也!”

  ……

  考场犹如鸟笼,解手一次也要被人监视着,这,真是锻炼了考生们的耐性、磨平了脾气,待乡试之时,还要一个人待在号舍,几天几夜无人交流,这大概足以媲美坐牢了吧?

  因而考出来的刹那,担心成绩的同时,顿觉心中一松,也有不少同年感叹:我打翻砚台了,我拉肚子了,我昨晚没睡好,我迟来了半个时辰……懊悔不跌的,愤愤不平的,世间百态,应有尽有,酒楼、茶馆、烟花之地,就成了他们的发泄场所。

  “鲸卿,你怎么破题?”贾琮约他们往东门走。

  秦钟摇头晃脑:“孔圣人何重讼乎?乃讼而有钱也!”

  秦钟逻辑思维有待加强,自知难过关,索性破罐子破摔,匡六合忍俊不禁,贾琮气道:“破的什么题?太混账了,明年再来考。”

  秦钟又问匡六合,匡六合倒是颇有信心:“圣人之听讼,理世重民、仁道而已矣!”

  贾琮稍稍宽怀,此时约莫是傍晚酉时,他们驻足于东门永昌门内大街的杂耍台,民众围成一团,片刻王应麟带着几位县学生员如约而至,秦钟诧异道:“你们这是要干嘛?”

  “为民请命。”王应麟笑道,一指台上粪箕:“这还是子礼的主意,很妙。你们刚考完,横竖尚有四五天才放榜,不如看戏缓缓气氛,好戏要开场了!”

  贾琮心道:“罗讼棍,你的死期到了,明年的今日,就是你的祭日!”

  请收藏:https://m.yunha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