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9 初稿完成,共计118页!(求订阅)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周五,韩嘉莹的体系最高效率已经优化到了%,她开始一边制备器件,一边补充各项表征测试,一边搭建论文的框架,一边筹划接下来的分子优化方向。

  和许秋讨论了一番后,韩嘉莹最终确定继续优化FTAZ衍生物分子的BDT结构单元,同时引入硫/氧原子和噻吩侧链,两种目标分子分别为P-BDTTO-FTAZ和P-BDTTS-FTAZ,简称H21,H22。

  陈婉清照例去张疆,今天她要处理最后一步反应,马上就可以拿到最终产物,IDT-BT-ICIN受体分子。

  许秋则开始毕业设计的收尾工作,包括撰写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结论、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以及致谢等部分。

  中英文摘要并不难写,英文的就直接把自己的四篇文章的摘要糅合在一起,中文的则是借助有盗、谷狗翻译一下即可。

  关键词也简单,许秋随手就写了五个出来,“有机太阳能电池”、“聚合物给体材料”、“富勒烯衍生物受体材料”、“共混薄膜形貌”、“柔性衬底”,然后再翻译成为英文。

  结论部分同理,直接把第二章到第五章的结论部分稍微改一改,就完成了。

  参考文献就稍微有些麻烦。

  一方面,是因为数量达到了150多篇,还要注意不能有重复的引用。

  另一方面,毕业设计中的参考文献格式,和平常投稿SCI期刊时用的不同,不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前者采用的是GB3469规定,每篇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比如常用的期刊文章是[J],专著是[M],对于期刊文章,格式的顺序是论文作者,文章标题,标注,期刊名称,年份,卷(期):起止页码。

  好在有ENDNOTE软件,可以直接生成初步的格式,然后再稍微手动修改一下,就可以得到最终的格式。

  耗时两个多小时,终于搞定,参考文献部分让毕业设计增加了十多页的页数。

  然后,是“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这一部分。

  事实上,通常只有在硕士、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中才会出现这部分,毕竟“攻读”这个词很少用来形容本科的“学士学位”,而且至少九成,甚至九成九以上的本科生都是没有发表过SCI/中文核心期刊一作文章的。

  不过,在这里许秋也懒得换说法了,反正意思对了就行。

  他直接把他发表的四篇一作文章挂了上来,还额外加上六篇二作文章,包括学妹那边的两篇,以及学姐那边的四篇。

  这些工作中有些是共同一作,不过许秋也没有进行区分,直接按照作者排序排的,共一的第二排序,他也直接按二作算了。

  因为是自己课题组的文章,所以引

  请收藏:https://m.yunha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