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8章 陈中时的烦恼(求收藏票票追读)_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点上他的老旱烟:“我当时是从我们区文化馆拿到这期《收获》。回到自己办公室,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就没有起来,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小说!你知道当时我看完以后什么感觉?”

  “什么感觉?”

  “有一种瘫软的感觉。”

  “啊?”

  “不是因为高加林波折起伏的命运,而是因为这部小说所创造的完美的艺术境界”陈中实解释道:“真没想到陆遥能写这么好。”

  “可我写不出来啊。”他长长叹口气。

  陈中实看样子憋了一肚子的话,今天似乎找到发泄机会。

  “上周日我骑车回西蒋村,遇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同学,他也喜欢文学,结果这个老同学看到是我,立刻挡住去路,你知道他问了我个啥?”

  “问啥?”

  “他说,你咋没有写出《人生》?!我当时羞愧的无言以对。”

  现在,方明华终于明白那天聚会陈中实闷闷不乐的表情。

  赶紧安慰安慰,于是方明华说道:“陈老师,陆大哥的这部《人生》写的确实好,但你也别妄自菲薄,我想你一定会写出比这本《人生》更好的作品!”

  “呵呵.小方,你真会宽心。”

  “陈老师,我不是宽心。司马迁在他的《史记·滑稽列传》曾经说过一句话:“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就属于这种人。”

  “呵呵,一鸣惊人.我马上就满40,四十不惑了,也不知何时能一鸣惊人?”

  说到这里,陈中时深深叹口气。

  真还得几年。

  在方明华的记忆,陈中时不算高产作家,八十年代陆陆续续写了一些中篇、短篇小说都不算太出名,直到九十年代初,《白鹿原》横空出世。

  十年磨一剑啊。

  歇息了一会,陈中时走了。

  看着他消瘦的背影,方明华或多或少能理解陈中时的心情,这些平时称兄道弟的作家们,在文学创作方面都暗自憋着劲,相互竞争。

  没有竞争哪有压力?最后怎么能写出伟大的作品?

  至于自己

  算啦,比咸鱼强点就行。

  方明华整整用了10天时间,才把稿件重新修改一遍,贴上邮票用挂号信的方式寄了出去。

  已经尽人事,现在就听天命。

  不着急,等呗。

  方明华的生活顿时变得悠闲起来。

  时间很快到了九月份,大学开学了,不过方明华投到两处杂志社的稿件都还没有回音。

  到底用不用?

  方明华心里也没底。

  该不会像余华说的那样:当年他的小说写完后,会先往《人民文学》和《收获》这样的大杂志寄,等退回来,再往声量小一些的《燕京文学》和《申城文学》寄,要是再退回来,就再往地方小杂志社寄。

  那个时候邮递员退信也不敲门,总是往院子围墙内一扔,只要听到“啪叽”一声,余华父亲就会对他说:“稿子又退回来了。”

  还好。

  作为穿越到这个时代,天生带外挂的方明华没这么惨。

  这天早上,他刚上班泡好一杯茶还没来得及喝,就看到张宝福匆匆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两封信,还没进门就嚷嚷道:“明华哥,你的信!《十月》和《解放军文艺》编辑部给你的信!”

  方明华瞥了一眼两份信的厚度,比较薄。

  妥了,被采用了。

  因为没有退稿。

  请收藏:https://m.yunha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