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68章 《延河》刊登的小说文风有了微妙变_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道他在睡觉,自己来的又不是时候。

  不过既然来了,李红颖硬着头皮问道:“方老师,我那篇小说你看了吗?”

  “看了,进来说。”

  方明华让姑娘进屋,又套上背心,然后将抽屉的稿件还给他。

  李红颖接过来一看,吃了一惊,几乎每页上都有方明华修改后的痕迹。

  “总体还不错,但有些情节略显幼稚,我给你修改了下,你看看合适不?”

  方明华说道。

  李红颖听完,坐在沙发上认真看起来。

  果然,这已修改正的小说显得成熟多了,字里行间还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方老师,谢谢你。”李红颖感谢道。

  “没问题?那你回去重新誊写一遍交给我,我准备在六月份的《延河》上刊登,稿酬呢,千字十元。”

  “好的,等稿酬下来,我请你吃饭!”

  “不用。”方明华婉拒,笑着说道:“好了,昨晚熬夜没睡好,我还想补会觉。”

  “老师,你熬夜干什么?”李虹颖好奇问道。

  “和伱一样,写小说。”

  第二天中午,方明华将自己写的《站台》和李红颖写的《罂粟花与白月光》以挂号信的形式给白苗寄回去。

  从邮局出来,方明华一身轻松。

  不错嘛

  就这段时间,陆续给白苗寄去包括自己的写的一共四篇小说,除了余桦那篇之外,其余三篇都可以归类到新写实小说范畴之类。

  让他没想到的是,就在遥远的北国,还有一个姑娘,同样准备把一篇小说寄往西京。

  自古兴安春来晚。

  五月下旬别的地方已经进入初夏,但小兴安岭春意正浓,白桦林刚刚吐绿,映山红也不甘示弱,漫山遍野花团锦簇,红遍了这一山那一坡,山坡上白色绿色,粉红色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副绝美的画卷。

  就在小兴安岭深处一座小城的的师范学校,一个姑娘骑着自行车出了校门,向邮局方向走。

  她叫迟子建,是小兴安岭师范学校的一名教师。

  3年前曾经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开始文学创作,86年又应邀参加了《延河》杂志社中青年作家座谈会,签署了“大神约”。

  今天是把刚刚写好的一篇短篇小说寄给《延河》杂志社,名字叫《北国一片苍茫》,讲的是一个叫芦花的姑娘的故事。

  故事干净,纯粹,犹如北国的雪,文风疏离带些冷漠,犹如北国的冬天。

  虽然,现在文坛上流行先锋类小说,但迟子建觉得自己写不来,还是喜欢这种发生在自己家乡小人物的故事,那些琐事。

  方主编会不会要呢?

  不管啦,写好就寄出去啦。

  迟子建想着,加快骑车速度。

  时间淡淡的流淌着,到了六月中旬,《延河》杂志发行今年第六期刊物。

  自从去年四月,方明华接手《延河》杂志编辑部,身边汇集了莫岩、余桦、残雪等一大批新锐作家,《延河》上刊登的小说风格也为之一变,先锋味道十足。

  有人戏称,要想了解国内文坛先锋小说的最新动向,那就要看《延河》,每期《延河》的出版,立刻引起广大读者以及文学评论家的目光。

  不过这期,《延河》刊登的小说文风似乎有了微妙的变化。

  李坨首先发现了这个问题。

  请收藏:https://m.yunha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